6.01.2013

影像的「閱讀」:「一句」系列中的對話性





聖餐的意義不止停留在「記念」,而是「參與。」—牛俊強


四月份,信義誠品三樓的Art Studio進行一檔互動式展覽:《一句Excerpts》,此檔展覽由藝術家牛俊強藉由與觀者的參與,拍攝出一百張影像,這些影像不只是觀者介入藝術與文本,更是從互動之中成為肖像影像中的「被攝者」。

從肖像影像來看,它是一個產生「認同」(identity)的影像,包括「自我認同」與「社會認同」。在拍攝影像前,每位被攝者需從書店中挑選出一本書,並於拍攝中遮蔽自己的臉龐,而這樣的遮蔽其實是一種讓身體發聲的影像修辭。

「遮蔽」的閱讀

肖像元素中,「臉龐」是辨識一個人的特質與態度的重要成份,經由一個人的表情與眼神,可以「閱讀」出這些面部組成的狀態。在《一句Excerpts》系列中,書本的選擇實則反映出這個人,即使神情的遮蔽去除,我們仍可以「閱讀」出被攝者的態度,其中包括他們對拍攝者、觀者與自我的態度。拍攝前,選擇書本的意識可能來自於被攝者自我的喜好,同時也是他們希望自己被呈現出來的樣子。作為被攝者,在面對鏡頭時,他們與影像之間便構成了一個「識別」結構,被攝者一方面基於自我的認同,而挑選了一本足以詮釋自我的書,另一方面更反映出自己希望被拍攝者與觀者識別出的自我,也就是屬於社會認同的部分。此系列中的背景為純白的佈景,如同身分證照片般的單純,凸顯出被攝者的臉龐。而姿勢、服裝與書本的結合則形塑出被攝者的社會與個人脈絡。也許我們不了解這個人,卻可以藉由肖像影像的各種修辭,「閱讀」出他們的潛在內涵。


「一句」與「一句」之間的回應

《一句Excerpts》系列中,影像的三種角色:拍攝者、被攝者與觀者之間的連結密不可分。影像本身的呈現即是三種角色間的認同作用,而在拍攝影像後,被攝者截取了書中的「一句」話,最後,藝術家再經由影像與文本對每位被攝者寫下他的「一句」。



圖1(取自Art Studio facebook page)


圖2


圖3




圖1中,這位觀者拿著《Dream Machine》這本書,寫下書中的一句話:”AM I that I AM?AM I that?That I AM AM I.”(圖2)而牛俊強則對此留下:「我昨晚做了一些惡夢,妳剛從一個時差裡回來。其實在清醒的時候,也可以找到自己。」(圖3)在觀看他人的肖像影像時,我們都可能在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情況之下,投射出自我,如同圖1的這張影像,被攝者寫下的「一句」,藝術家則同時扮演著按下快門的拍攝者與寫下「一句」的觀者,反映出在這樣的參與下,三種角色之間的相互「閱讀」與「詮釋」。牛俊強的作品長期以來運用影像,面對自我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。而《一句Excerpts》系列則透過書店的互動性,將觀者的參與,結合影像與文本,表現肖像影像本身的認同作用,以及在文本的書寫中,產生一種詩意的對話性。

有趣的是,此系列中的一張影像(圖4)是一位觀者拿著Cacao雜誌第九期,並寫下牛俊強於該期訪談中的一句話:「聖餐的意義不止停留在『記念』,而是『參與』。」(圖5 在此,牛俊強不再是當時的被訪談者,而是暫時脫離了當時的角色,作為拍攝者與觀者,對這句話留下了「一句」:「我們總在身後釋放柔軟而且自在的一面。在潮間帶,有時向對方坦現了脆弱就是一種告白。」(圖6


圖4(取自Art Studio facebook page)


圖5


圖6





參考資料

David Bate著,林潔盈譯:《攝影的關鍵思維》(台北:城邦文化,2012)。
Roland Barthes,許綺玲譯:《明室.攝影札記》(台北:台灣攝影工作室,1997)。
Cacao可口》(台北:可口智造,201212月,第九期)。
Art Studio facebook page 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slite.ARTSTUDIO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